作为全球加密货币交易领域的“巨无霸”,Binance(币安)自2017年成立以来,仅用几年时间就超越了诸多老牌交易所,成为行业标杆,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清晰多元的盈利模式,Binance究竟是如何赚钱的?它不仅依赖传统的交易手续费,更通过构建庞大的加密货币生态体系,将盈利触角延伸到金融服务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将从核心业务、生态布局、创新模式三个维度,拆解Binance的“吸金”逻辑。
交易手续费是Binance最基础、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是其早期快速崛起的核心动力。
Binance的现货交易采用“阶梯费率”模式,根据用户30天内的现货交易量及BNB持有量或Binance Coin(BNB)支付方式,动态调整手续费。

这种设计既鼓励用户长期持有和使用BNB,也能通过大客户的高频交易创造持续收入,据行业数据,Binance的现货交易量长期占据全球市场30%-40%的份额,庞大的交易量叠加低费率策略,使其手续费收入总额稳居行业第一。
除了现货,Binance的衍生品业务(合约、期权等)是其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合约交易同样采用阶梯费率,但手续费结构更复杂:
Binance还通过自营做市团队参与部分高流动性交易,通过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获利,进一步放大衍生品业务的收入规模。
Binance的野心远不止于“交易工具”,而是通过构建覆盖“交易-理财-孵化-支付”的全生态体系,将用户流量转化为多维盈利场景。
BNB是Binance生态的“灵魂”,其设计本身就是盈利闭环的核心:
通过BNB,Binance不仅从交易手续费中获利,还能通过币价波动、生态质押分成等方式创造额外收益。

Binance推出了一系列理财产品(如“Binance Savings”“Staking”“Locked Staking”),吸引用户将加密资产存入平台进行“钱生钱”:
这类业务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低门槛的理财渠道,更让Binance通过管理海量沉淀资产,实现了“无风险”的利差收入。
Binance Launchpad是其早期布局生态的重要工具,为新兴加密项目提供首发融资渠道,同时通过“抽成”获利:
这种模式既筛选了优质项目,为生态注入活力,又让Binance成为“项目孵化器”,享受项目成长带来的收益分成。
Binance推出借记卡(Binance Card),支持用户将加密资产转换为法定货币用于日常消费(如购物、餐饮),平台通过以下方式盈利:
Binance还布局了Binance Pay(跨境支付)、Binance Pay商户解决方案等,逐步渗透线下支付场景,将加密用户转化为“支付用户”,实现流量变现。

随着加密货币行业逐渐走向合规化、机构化,Binance通过拓展合规业务和机构服务,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
面对全球不同地区的监管政策,Binance通过设立本地合规交易所(如美国Binance.US、德国Binance DE等),在合规框架下开展业务:
Binance针对机构客户推出Binance Institutional,提供包括大宗交易、托管服务、算法交易等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机构客户的高资产属性和低价格敏感度,让Binance在机构服务领域获得了远高于零售业务的利润率。
Binance通过推出Binance NFT Marketplace(NFT交易市场)、Binance Labs(区块链项目孵化基金)等,布局Web3.0赛道:
尽管Binance的盈利模式多元化,但也面临诸多风险:
Binance的盈利逻辑本质是“流量变现 生态闭环”:通过低费率策略吸引海量用户,再通过平台币、理财、孵化、支付等生态场景,将用户价值最大化,随着加密货币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成熟”,Binance能否在合规化、机构化、Web3.0的浪潮中持续优化盈利模式,将是其保持“吸金”能力的关键,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Binance的商业模式也为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盈利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唯有构建生态壁垒,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