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性,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作为国家经济“门户”的海关总署,其监管效能与通关效率直接关系到外贸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海关总署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海关监管、通关服务、国际贸易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海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贸易便利化注入新动能。
传统海关监管长期面临信息不对称、数据孤岛、核验成本高、跨境协作难等挑战,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核验需多部门反复核查,跨境物流单据流转效率低下,跨境电商商品溯源困难等问题,制约了通关速度与监管精准度。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这些痛点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可实现贸易全链条数据的实时上链与共享,确保各参与方(企业、海关、物流、银行等)在统一可信的数据平台上协作,数据一旦上链便无法篡改,既保障了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又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规则的自动化执行(如自动触发查验、税费缴纳等流程),大幅减少人工干预与操作风险。

海关总署牵头建设的“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接入区块链平台,整合海关、税务、外汇、商务等部门数据,实现企业一次申报、多部门协同处理,在进口货物通关中,企业通过单一窗口提交的订单、物流、发票等数据可实时上链共享,海关系统自动比对核验,将原本需要1-3天的通关流程压缩至数小时内,2022年,单一窗口已服务全国超200万家企业,累计处理货物申报单量超20亿票,区块链技术贡献了显著的效率提升。
针对跨境电商商品“假货”“水货”等问题,海关总署联合电商平台、物流企业构建区块链溯源体系,从商品生产、仓储、物流到清关,每个环节的信息均上链存证,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追溯商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在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商品监管中,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了进口免税品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有效遏制了走私与假冒行为,提升了消费者信任度。

在保税区、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货物“通关 物流 仓储”的全流程监管,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货物位置、状态等数据,实时上链并与海关监管系统联动,智能合约可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如货物非授权移动、库存差异等)并预警,深圳海关试点区块链保税监管平台后,企业申报时间缩短60%,海关查验效率提升40%,实现了“管得住、通得快”的监管目标。
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合作,海关总署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了跨境贸易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海关数据互认与单证电子化流转,在中老铁路跨境货运中,区块链平台实现了货物提单、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证书等单证的数字化传输与自动核验,将传统纸质单据流转时间从7天缩短至1天,大幅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海关总署在提升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关成本降低约30%,企业办事时间减少50%以上,跨境贸易合规性显著提升,这些成果不仅助力我国外贸稳增长,也为全球海关数字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海关总署将持续深化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探索“数字孪生海关”“智能合约监管”等创新模式,推动海关监管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智能”转变,加强国际区块链标准制定与合作,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跨境贸易数据规则,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海关力量。
区块链技术的赋能,正让海关总署从“传统监管者”转型为“智慧服务者”,在数字化浪潮中书写着新时代海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