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流失的国有资产应该堵住!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坚决追回!

  国有资产,是国家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群众共有的财富,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资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一些领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频发,甚至有些已经流失严重,影响国家利益,损害公众福祉。对此,必须亮明立场、果断出手:“正在流失的国有资产应该堵住!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坚决追回!”

  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不容忽视,危害深远

  国有资产流失,既包括显性的贱卖、私分、转移,也包括隐性的掏空、账面操作、合同欺诈等方式,往往披着合法外衣,实际上是在侵吞国家财富。一些地方在企业改制、混改、招商引资过程中,利用权力寻租、评估虚高虚低、转让暗箱操作,悄然完成了资产“腾挪”。

  比如,某些国企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将核心优质资产剥离给关联民企,留下负债累累的“空壳公司”给国家“兜底”;有的项目在转让中压低评估价格,变相“贱卖”国有资产,致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资产流向个人或小团体。

  这类流失,一旦成型,不仅使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更容易滋生腐败、败坏风气,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蚕食国家经济安全的根基。

  二、堵住正在流失的国有资产,刻不容缓

  堵住国有资产正在流失的“口子”,要从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两方面同步发力,形成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

  首先,要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源头治理。包括但不限于:

  对国有企业重大资产处置实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公开、透明、可追溯;

  完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资产评估、交易制度,严禁“暗箱操作”

  建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益冲突申报制度,防止“内外勾结”侵吞资产。

  其次,要强化监督审计手段。国家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应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资产的专项审计和政治监督。要把“数字审计”“大数据监管”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入监督链条,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可疑资产转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制止”。

  最后,要压实责任,严肃问责。对于在职能监管、审批把关中失职渎职,甚至包庇纵容的责任人,必须依法依规追责问责,绝不姑息。真正形成“不敢流失、不能流失、不想流失”的政治生态。

  三、追回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必须坚决果断

  对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态度必须鲜明:坚决追回,绝不放弃。不能因为资产流失“历史久远”“手续复杂”“牵扯广泛”就选择“算了”或者“放一放”。这种“鸵鸟政策”,实质上是在纵容违法、助长腐败。

  追回流失资产,应当坚持“法治为本、责任为先、效率优先”的原则:

  一是依法依规彻查底账。要依托全国国资监管平台,全面清理历史改制、资产转让、产权交易等信息,摸清“家底”和“流向”,锁定问题资产。

  二是多部门协同追缴。由纪检监察、审计、司法、国资等部门组成专班,集中力量对国资流失事件开展调查和处置。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已转移到境外的资产,也要通过国际司法合作,跨境追缴。

  三是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对一些典型案件、重点人物、重大金额的资产流失事件,要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形成强烈震慑,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事实已经表明,只要下定决心,哪怕流失再久远,只要证据充分、措施有力,就有追回的可能。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能缺席。

  四、守住全民财富,需要全民参与、全民监督

  国有资产属于人民。堵住流失、追回资产,不只是国家机关的事,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群防群治的监督格局。

  一方面,要增强全民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国有资产“全民共有”的认识,增强维权意识和监督责任。人人关心国资,人人维护国资,流失行为自然会被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另一方面,要拓宽监督渠道。鼓励媒体深度调查,畅通群众举报通道,对揭露重大流失问题的有功人员给予保护和奖励。利用数字平台建立“国有资产阳光平台”,让企业资产、重大交易、项目审批等全部上链留痕、接受监督。

  唯有全民守望、全民监督,国有资产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产,才不会被人“偷梁换柱”“悄然带走”。

  结语:保卫国有资产,就是守护国家命脉

  “正在流失的国有资产必须堵住,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必须追回!”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国有资产是中华民族几代人艰苦奋斗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保障社会公平、改善民生、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物质基础。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打它的主意、动它的主意。

  堵得住,是管理之能;追回来,是治理之力。让我们以制度为利剑,以法治为盾牌,合力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全民财富”,不让一分钱“悄悄溜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