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街天,普洱市宁洱县勐先镇宁静的村庄被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唤醒。四面八方的乡民们背着竹篓、推着小车,带着自家采摘晾晒的草药,纷至沓来,赴一场充满山野气息的“草药之约”。
镇上的街道两侧,草药摊依次排开。竹篮里,晒干的蒲公英、龙胆草飘散出淡淡的药香;布袋上,根茎粗壮的砂仁、黄芪错落摆放;陶罐中,色彩鲜艳的重楼、黄精堆叠其中。
4月16日,“沿着边境看药监”媒体行采访团跟随监管部门走进勐先镇热闹的街天,熙攘的人群中,身穿制服的监管人员也开始了细致的巡查工作。
“这些草药是从哪儿采摘的?有没有违规采集?”
“药材不要随意打成粉末,保留原状便于辨别真伪。”
“最近有没有售卖草乌、附子或相关药酒?”
宁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周晴带队穿梭于各个摊位,仔细询问药材来源,核查是否涉及国家保护植物;检查药材品质,严防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同时查看经营资质,杜绝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等行为。
普洱市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14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用药传统;各县很多民族民间诊所,深受各族人民的青睐。
在宁洱县,端午节逛“药市”、买“药根”的习俗流传至今。茴香根、大黑牛根、小红蒜、红参根、牛膝、当归等药材摆满摊位,传统的饮食文化在讨价还价中延续,更多了几分乡愁与情怀。但随之而来的用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周晴介绍,勐先镇地处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乡民素有食用乌头类药材“进补”的习俗。但草乌、附子等毒性药材若使用不当,极易引发中毒。因此,在这儿开展街天草药摊巡查工作意义重大。防范毒性药材非法交易,成为街天巡查的重中之重。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王海春介绍,早在2016年,局里历时30天对全市10县(区)10乡(镇)、42个民族民间诊所、2个乡镇卫生院、7个农村集贸市场开展中药民族药资源和使用情况专题调研,发现民间用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民间医生药品使用无管理制度和购进记录,药材摆放随意,同名异物、一药多名现象普遍;多数民间诊所卫生条件差,部分医生使用草乌、马钱子等毒性药材却无记录,非法配制制剂问题也时有发生。
今年3月,普洱市人民政府联合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明确提出生草乌、生附片属于医疗毒性药品,全市范围内城乡农(集)贸市场、赶集街等场所严禁售卖。各级部门多次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普洱市宁洱县市场监管局药械化监督管理股股长刘燕提到,除巡查草药,还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非法生产配制药品、非法销售标识境外药品、非法经营中药饮片、非法行医、违法使用销售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为。
开展巡查工作的同时,全市监管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在市集、零售药店等多处张贴《集贸市场禁止销售28种毒性中药材及国家重点保护的42种野生动植物》告知书,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有关食用生草乌、生附片等毒性中药材危害的文章,提高摊主和民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用药意识,促进草药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从山野药市到规范治理,勐先镇的街天巡查不仅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用药安全,更承载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监管与宣传的持续发力下,这片传统、天然的药市,正向着更加规范、安全的方向稳步前行。
云南网记者 杨静 陈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