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阶级斗争观点就谈不上唯物史观

  否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实际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因为阶级、阶级斗争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反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唯物史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

  一、从纯学术的角度看阶级斗争观点的理论意义

  阶级斗争观点的理论意义当然首先表现在现实政治上。但是,我这里并不只是从政治上看问题。对于学术也是同样的。学术和政治本来就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在议政自由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一定做截然的区分。但是,即便从纯学术的角度看,阶级、阶级斗争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为重要的基本观点。

  现在,我们就先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一看,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该不应该讲阶级、阶级斗争观点,应该不应该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论证也不困难。况且这一类话过去讲得是太多了。这里只想就我的理解简要谈三点意见。

  第一,既然唯物史观讲历史、讲社会是从生产活动讲起,那么,顺理成章,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以和这种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特定生产方式为基础,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分裂成为不同阶级的矛盾对抗统一体。

  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发现阶级不是他的功劳,他只是指出了阶级的出现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是在阶级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

  对于生产发展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些精彩的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即是在此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列宁给阶级所下的定义也体现了这一思想,阶级不过是在特定生产方式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所组成的不同的集团。阶级的实质和内容,阶级关系的实质和内容,阶级斗争的实质和内容,都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生产方式的特点所规定的。

  历史证明,由于生产发展的局限,从全世界范围里看,现在我们仍处在阶级社会这一历史阶段。当然,总起来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阶级对抗的形式也在不断从野蛮向文明进步。

  所以,只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去考察历史,承认阶级、阶级斗争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正是唯物史观深刻的地方,因为阶级存在这一历史现象,是资产阶级学者也能看到的,但是,他们不能揭露阶级存在的经济根源。如果我们今天连阶级存在的事实也不敢承认,那岂不是倒退到连资产阶级学者也不如的地步上去了吗?

  第二,关于阶级斗争理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马恩自己有说法。一是他们在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说明中,都强调了阶级斗争理论。本文第一部分中所引用的几段话就是重要的例证。二是在马恩的全部著作中,都贯串了阶级斗争的观点,都运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有人讥讽毛主席说的“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是这种说法是把历史简单化了。其实这不过是《共产党宣言》中第一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的翻版,即“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谁都知道,马恩不会浅薄到认为历史除了阶级斗争以外什么都没有。

  但是,马恩也确实强调了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社会历史的基础是阶级斗争。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始,马恩在以后所写的各种著作中,都体现了这一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恩的书在,例子举不胜举,应该是无可争辩的。

  第三,在我看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看马恩的革命实践。他们毕生始终以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问题,从事革命活动。一切放弃阶级、阶级斗争观点的理论和做法都受到他们无情的批判,在他们的著作中,在通信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应该是无可争辩的。

  在他们晚年,当看到有些人想放弃阶级、阶级斗争观点的时候,引起了他们的愤怒。他们在著名的为批判伯恩施坦等“苏黎世三人团”而给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曾经严厉批评伯恩施坦等人“抹杀、冲淡和削弱”阶级斗争的观点。在信的最后,他们严正声明:“至于我们,那么,根据我们的全部经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绝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

  如果重读这类信,我们都会深深地感受到它是那么亲切,那么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分歧,并非偶然,它不过是历史的延续和重演,正如马恩在此信中所说:“在阶级斗争被当作一种不快意的粗野的事情放到一边去的地方,当作社会主义的基础留下来的就只是‘真正的博爱’和关于‘正义’的空话。”一点不错,历史不正是这样的吗?现在发生的一切不正是这样的吗?这类空话不是灌满了我们的耳朵吗?

  所以,即便从纯学术的角度看,要么不谈马克思主义,要是谈马克思主义,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本清源,那是不能抛弃阶级、阶级斗争观点的。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无论在中国、在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大椿同志和吴英、庞卓恒同志对这一点都没有否定。当然,实际怎么估价,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以中国史学为例,在我看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史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以往的旧史学所不可比的。

  略举几点:

  第一,第一次以生产方式,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基础,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尽管在解释上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就其方法的革新,以及对中国历史说明的深刻程度来说,是以往旧史学所不可比的。

  第二,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的政治的、思想的、暴力的种种活动和斗争给予了科学的说明,揭示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的本质,这种唯物主义的方法也是全新的,是以往旧史学所不可比的。

  第三,把整个文明史放在了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找到了历史的基本线索,尤其是第一次对于劳动人民的历史活动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高唱出“造反有理”的赞歌,摘掉了在两千余年间戴在农民起义群众头上的“盗寇”帽子,恢复了这些劳动人民英雄们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这是对旧史学的科学否定,这个反平得好,平得正义,平得有理。虽然时下许多人不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贵,但我敢断言,那些在九泉之下曾经戴着锁链的奴隶们、英雄们将会因自己重新获得解放而欢呼。同时,这也证明,对于历史旧案的彻底平反,只能靠自己,只能是随着政治上的胜利才会实现,它不可能靠恩赐来获得。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伟大成绩是不能磨灭的。就是靠了“唯物”二字,它真正在史学领域里实现了根本的变革,把一部被颠倒了的历史重新再颠倒过来。在这“唯物”二字之中,阶级、阶级斗争观点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从实践的角度看阶级斗争观点的理论意义

  学术毕竟只是学术。如果超出学术,从现实的社会的意义上去观察问题,是否坚持阶级、阶级斗争观点就是更为非同小可的事情了。

  前面说了,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在实际处理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时,在认识上、实践上出现过错误,后果有目共睹,影响了我们历史的发展。但是,只要不是情绪化地而是准确地深刻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考察这段历史,就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和实践并不都是错误的,相反,他的基本思想和马列是一脉相承的,其基本点并不错。

  如果不带成见,应该看到,从风云变幻的八、九十年代到如今,从东大的稳定延续,从这种积极方面说,实际是我们仍在受益于他老人家;至于在发展的同时严重存在的消极方面,那倒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离开了他老人家意见的缘故。

  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吧?不,不是。这是以严酷的现实为依据的。

  ……

  冷静面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国际历史的一系列重大变动,坚持阶级、阶级斗争观点的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非常清楚的。请看历史的经验:

  第一,宏观世界,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强,这不但不意味着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削弱或灭亡,相反,它凭借着手中掌握的先进的庞大的生产力,更加牢固地控制着整个世界,把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不带偏见,不墨守成规,就不能不承认,当今的时代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垄断资产阶级稳定地统治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暂时提不到日程上来了,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后走向低潮。

  西方一些领导人,尤其是美国一些领导人所表现的狂妄自大和张牙舞爪,绝不是个人品质造成的,主要是时代决定的。

  面对这一历史实际,只要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即便再无知,也不会说,这是一个无阶级的自由民主的世界。相反,如果不带偏见,任何人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西方资产阶级在这一场大动荡中所表现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是十分鲜明的,其策略方针是十分高明的,节节胜利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军事利益更是十分巨大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对抗社会主义运动中因失败而积累的仇恨得到了宣泄。这难道不是阶级、阶级斗争?

  东风压倒西风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会经历一场思想上的震动和痛苦。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能不实事求是地承认,现代资产阶级是当今历史的主人。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劳动阶级的工人阶级,既摆脱不了被剥削剩余价值的命运,也摆脱不了暂时仍只能充当历史的消极台柱的命运。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思想水平并不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思想水平更待发展。这种历史格局是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温床。当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毛主席就有预见,就看到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都不信马列主义了。到了现在,多少执政的D都缴了枪,何况马克思主义,何况阶级、阶级斗争学说,一律都在缴枪之列。

  套用那句革命者的名言,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面对历史的曲折,难道我们真的注定会失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难道我们注定要放弃阶级、阶级斗争的学说?难道我们注定要跟着一时胜利的资产阶级走?

  结论应该是否定的。

  ……

  第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惨败,正是在上述这一历史格局中出现的。它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官僚特权阶级的胜利。人民的选择是有历史根据的,这不是凭着僵化的情感可以扭转的必然趋势,这是历史的曲折进步,而不是历史的简单倒退。这种历史的必然性,也是毛主席早有预料的,虽说和现在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并不完全相同。

  苏联、东欧发生的历史剧变,在人们思想上所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同时,在认识上所产生的分歧也是巨大的。

  在我读到的一本由宫达非同志主编、由众多专家写成的《苏联剧变新探》一书中就有集中的反映。书中的许多基本意见都是有道理的,书中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书中把错误地进行阶级、阶级斗争作为失败的原因虽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他们都没有给阶级、阶级斗争学说以肯定的地位,我却以为不妥。

  其实,书中许多作者都强调了在前苏联存在着一个官僚特权阶层,这难道不正是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吗?而且,众所周知,这一观点正是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书中也一再批判前苏联存在着严重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这难道不也是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吗?

  书中有位同志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位“被人们称为权威人士的老同志”的意见。不仅涉及到对斯大林、赫鲁晓夫的评价,更涉及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他们认为这位老同志“左”,但是,我看,从他们坚持苏联存在官僚特权阶层,以及揭示出许多切中要害的政治的经济的弊端来看,他们比这位老同志更“左”,因为在他们的书中,虽然不讲阶级斗争观点,但却因为尊重历史事实,结果处处充满阶级斗争的内容。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至于他们讽刺的那位老同志,虽然不赞成把斯大林这把刀子丢了,但是却把M这把刀子丢了,因为他们当时不敢和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划清界限,在一段时间里是跟着走的……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使我们感到遗憾(最近看到他的一本回忆录,《十二个春秋》,验证了我的看法)。

  据说,现在他们也在变化,也在进步,已经重新认识毛主席思想的现实意义了。这是我们衷心希望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左派,骂他们是“左王”,是他们的光荣。我担心的倒是,形左而实右,形左而守旧,如果简单肯定过去的一切,简单肯定封建性社会主义的一切,那就不是历史的进步,那比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还落后一个历史阶段。

  “左”“右”这个概念不好,含义不清楚。何谓左?何谓右?没有科学的规定。不如就事论事,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思想的正确与否,很难用左右去表达,主要还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历史的、现实的实际。而实践已经一再证明,最科学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还是阶级斗争学说,离了它,就难于把握正确的历史方向,错误也就难免,我们不是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历史震动了吗?还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迷途知返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