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简史(下)

  1966–1979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期。

  “三五”时期(1966—1970年),主要任务是: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地区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加强发展农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我们先从一份内参开始讲。

  1966年2月,王任重同志向毛主席呈送一份内参。

  在这份内参中,王任重同志提到湖北孝感县金星大队、新洲县刘集公社搞机械化的成功经验,重点讲到社队如何解决农业机械化资金短缺的办法。

  主要干货内容有:

  “发扬大寨精神,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在保障增产、增加社员收入的原则下,采取以集体办机械为主,国家扶助为辅;以机养机,分期购进,国家扶助,无息贷款等办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毛主席看完金星大队和刘集公社的先进事迹之后,感觉很欣慰,也非常开心兴奋,一口气为湖北农业机械化点了好多赞。

  因为这件事,满足了毛主席对社队自力更生搞农业建设的期许。让他老人家看到,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希望,更加坚定自己的战略与判断。

  毛主席历来主张,农业机械化所需资金,以社队的集体积累为主,国家支援为辅。

  说白了,搞农业机械化,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资金上部分支持,主要靠公社和大队自力更生,靠农民自己想办法。

  在当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因为国家穷啊!又正在搞全面建设,处处都要花钱,想多给钱也拿不出,财政预算卡得比较紧。

  所以,毛主席才反复强调,农业机械化所需的资金,主要以社队的集体积累为主,以国家支援为辅。

  这就是毛主席高明的地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就想办法,创造条件上。

  创业的人,要向教员学习。

  干事情,不要等条件都齐备再去干,等你条件都齐全了,机会可能就没了。准备得差不多,就放手大胆去干,边干边学习,边干边完善。

  这件事,换你,你也开心。

  作为家长,谁会讨厌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好孩子?谁会讨厌不花家里一分钱、通过勤工俭学就把大学读完的好孩子?

  毛主席看完王任重的内参,欣慰、开心、兴奋、喜悦,都是正常人的情感。

  伟人也是人,在许多重大事情上,尽管毛主席总是有预见性,但是在实际中,他老人家也需要肯定,也需要支持。

  这种支持,有情感层面的支持,有理论层面的支持,有实践层面的支持。

  随后,毛主席在文件上,作了重要批示:

  “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1966年3月12日,毛主席给少奇同志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当时没有公开发表,直到1977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才公开发布,题名《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

  信件内容,从同意“小计委”派人参加湖北省委研究农业机械化方案、参观当地自力更生办机械化的试点谈起,再讲到中央不要卡得死死的、要给地方农业机械制造权,重点讲到农业机械化应与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

  毛主席犀利指出,苏联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苏联农业和农民生活至今还陷入困境,此事值得好好想一想?

  伟人认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吸取苏联农业政策的教训,不能竭泽而渔,不能搞高征购,不能脱离群众。

  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而不是为了机械化而机械化。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周总理、刘少奇等人推动下,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于1966年7月17日至8月10日在湖北召开。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为后来我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起到统领全局的指导作用。

  在会上,大家思想碰撞,各抒己见,就农业机械化发展展开激烈讨论,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若干共识,形成三条重要方针。

  (1)农业机械化应当因地制宜,适应精耕细作和高产稳产的要求。

  (2)农业机械的制造,应当以地方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积极支援。

  (3)农业机械主要供应给社队集体使用,资金以社队的集体积累为主,国家支援为辅。

  在会上,大家还讨论了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集思广益,一致认为下面这三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需要加以重视与解决。

  (1)主要农机产品,都要努力实现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

  (2)农机产品要不断提高质量,做到价廉物美,轻便耐用,不要敲农民的竹杠。

  (3)要重视农机关键配件的生产供应。

  在会上,大家深入沟通,交换意见,共同研究,群策群力,制定了农业机械化5~7年的规划设想。

  (1)耕作机械方面。

  1965年底,全国农用拖拉机,共计拥有14万标准台,机引农具26万台。

  设想在今后5~7年内,增加拖拉机28万标准台,机引农具130万台。

  到1970年或1972年,扣除报废数量,拖拉机总拥有量达到40万标准台,机引农具总拥有量达到150万台。

  (2)排灌机械方面。

  1965年底,全国拥有排灌机械900万马力,其中内燃机、电动机各半。

  设想在今后5~7年内,新增加排灌机械1000万马力,其中内燃机600万马力,电动机400万。

  到1970年或1972年,扣除报废数量,总拥有量达到1800万马力。

  (3)运输工具方面。

  1965年底,全国共有手推胶轮车1500万多轮,胶轮大车130万多辆。

  设想在今后5~7年内,新增手推胶轮车2800万轮,胶轮大车70万辆。

  到1970年或1972年,全国手推胶轮车达到4000万辆,胶轮大车达到200万辆。

  (4)植物保护机械方面。

  1965年底,全国共有560万架,设想今后5~7年内新增2000万架左右。

  (5)加工机械方面。

  争取每个大队,都配备农产品加工机械,例如脱粒机、碾米机、磨面机、切片机、饲料粉碎机等,解决刚需。

  在棉花和油料重点产区,着重解决轧花机、剥绒机、榨油机等需要,多生产点相关农机。

  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设想规划,大部分农机产品都超额完成,只有少数产品没有完成目标。比如拖拉机、收割机、排灌机械、碾米机、磨面机等农机,都是超额完成目标。

  据统计,到了1970年,全国将近有300个县、市,办起了小钢铁厂;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起了手扶拖拉机厂、小型动力机械厂、各种小型农具制造厂,有90%左右的县建立了农机修造厂。

  以云、贵、川三省为例。

  受益于三线建设战略的实施,到了1970年底,三省387个县,只有四川有6个县、云南有3个县没有农机厂,其他378个县都建立了农机厂。

  其中,云南拥有生产机床1500台、贵州拥有生产机床1000台、四川拥有生产机床5000台。

  “四五”时期,1971年至1975年间。

  我国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这个阶段,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机工业发现迅速,主要农机产品都超额完成了“四五”计划。

  据统计,“四五”期间,我国农用拖拉机增加了22万台,拥有量达到35万台,手扶拖拉机增加52万台,拥有量达到60万台,从而使全国机耕面积增加2亿亩,达到4.7亿多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为了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灌溉难题,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效果,国家在大建各种水利工程设施时,也重点狠抓了排灌机械设备的生产。

  到了1975年底,排灌动力增加了2800万马力,达到4866万马力,全国机井打了190多万眼,拥有水泵330万台,灌溉可达7亿亩。

  在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湖南六省共建立排灌站54座,安装了261台大水泵。此外,还成功试制出直径4.5米的大型水泵,配套电机5000瓦。

  另外,为了适应于南方水稻田机械作业,还批量生产了人力拔秧机、水稻播种育秧机、水稻旋耕机、水稻联合收割机、超低量喷雾器等新式农机具。

  当时,农机产品生产,强调因地制宜。

  针对北方旱地,则成批生产了适应当地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割晒机等。

  “四五”期间,又补充发展了林业用的四轮驱动80马力集材拖拉机、山地用的2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畜牧业用的机动羊毛剪等农机,并且实现了批量生产。

  这个时期,我国农机工业完成了从科研、设计、生产、制造、推广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构建,从中央的大型农机企业,到各省的中小型农机厂,再到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机修配网点,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农机工业体系。

  我们再来看一组枯燥而又充满温度的数据:1976年~1979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这份数据,来源于1984年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可信度比较高,个别数据存在出入,属于正常统计范畴,依然有参考与分析价值,不必钻牛角尖。

  (1)耕作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9.7万台,小型拖拉机82.5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98.5万部,机动水稻插秧机5.27万部。

  到了1979年底,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66.68万台,小型拖拉机167.1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131.3万部,机动水稻插秧机9.25万部。

  (2)收割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联合收割机1.42万台,机动收割机(含割晒机)4.15万台,机动脱粒机180.3万台。

  到了1979年底,全国联合收割机2.30万台,机动收割机(含割晒机)6.81万台,机动脱粒机232.8万台。

  (3)排灌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26.2万台,总动力5416.6万马力。

  到了1979年底,增长到538.4万台、7122.1万马力。

  (4)农产品加工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碾米机、磨面机236.2万部,轧花机28.6万部,榨油机17.4万部,饲料粉碎机113.2万部。

  到了1979年底,全国碾米机、磨面机291.2万部,轧花机26.7万部,榨油机21.6万部,饲料粉碎机139.1万部。

  (5)畜牧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牧草收割机7339部,机动剪毛机1178部。

  到了1979年底,全国牧草收割机增至11557部,机动剪毛机2069部。

  (6)运输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农用载重汽车48739辆,畜力胶轮大车244.7万辆,手推(手拉)胶轮车2507.5万辆。

  到了1979年底,全国农用载重汽车增至97105辆,畜力胶轮大车247.7万辆,手推(手拉)胶轮车3262.4万辆。

  (7)渔业机械拥有量

  1976年底,全国渔业机动船38567艘,总动力243.5万马力。到了1979年底,全国渔业机动船增至52225艘、312.9万马力。

  另一份资料显示。

  到了1976年底,当时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建立拖拉机制造厂,均能批量生产大中小型拖拉机。

  (由于数据过于枯燥,影响阅读体验,在此就不具体列举各省拖拉机生产数量。)

  上述的农机数据告诉我们,前三十年农机工业的每一次增长,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都有数据可查,有理论可供研究,有实践可供复制,为后来我国农机工业的跃升,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助跑和推力。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讲。

  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认识发展过程。

  正确的主观想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好的政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方针、若干的资源,就能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的物质,完成从精神到物质的一次跃升。

  反过来,农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农机产品的每一次迭代,都会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形成新的发展理论、思路和方针,为下一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提供助推与动力,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又一次跃升。

  在寒牛出栏看来,我国前三十年农机工业,最牛逼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第一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都建有拖拉机制造厂,可以批量生产各类型拖拉机,真正做到了工业均衡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机。

  第二,我国农机产品种类多,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第三,我国农机工业并没有照搬苏联模式,在仿制、掌握、消化外国技术之后转向自主创新,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

  最后,我从农业机械化的角度,重申过去的核心论点。

  前三十年,我们并不是单方面地大办农机工业,还同时进行着激烈而持续的水利工程、化肥工业、良种培育(杂交水稻、杂交小麦)、农技推广等配套农业基础建设工作。

  确切而严谨地讲,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的革命前辈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从事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个奋发图强的过程中,技术上曾遭遇到了困难、甚至踩过许多坑,但战略上不曾出现过动摇,一直沿着光明而灿烂的大道奔袭。

  这些系统而全面的农业基础建设,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形成合力,让我国农业生产迸发出巨大产能,从而实现农业持续丰收、粮食稳定增产,把偶然变成了必然,才彻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回望历史,从根子上讲,是毛泽东思想构建了中国农机工业体系,开垦了一条通向农业机械化的光辉大道,让中国农业发展迎来新的光明……

  参考资料:《中国工业五十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