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车间建在家门口 扩岗就业促增收

  原标题:大姚:车间建在家门口 扩岗就业促增收

  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关乎百姓生活质量。2024年以来,大姚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部署要求,科学弹奏“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积极实施民生就业工程,招小商,兴企业,把厂房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产业就业双丰收

  织引领织密就业保障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2024年,大姚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工作部署,成立了大姚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乡镇及县级有关部门职责,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设立就业服务站点,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

  (在大姚县小康苑璐辉电子厂就近务工的群众。)

  全县在12个乡镇和129个村委会统一配备专职劳动力信息调查员,开展求职登记、岗位推荐、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县级成立了4个就业服务小分队,在南山坝工业园区建设“幸福里”社区,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提供求职招聘、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综合性服务,形成“用工企业 服务平台 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

  以全县142个县乡村三级劳务工作站为依托,择优引入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到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全覆盖,让每名农村劳动力至少获得3条岗位信息。运用“企业 帮扶车间 脱贫户”的模式,帮扶建成并正常运营就业帮扶车间14个,吸纳因照顾家庭、照管生产等不能进行“长途”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586人。先后兑付就业补贴89.9万元,稳岗扩岗补贴160万元。全县通过建立零工市场、“幸福里”社区等,努力实现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全覆盖,全方位健全了就业工作体系。

  盘活资产 把车间建在“家门口”

  一份工作,就是一份尊严、一个未来。

  踩动踏板、缝合布片、裤口收边......居住在金碧丽园小区的李建香将孩子送到金蛉小学后,顺路来到金碧镇里长堡社区白塔屯小组亿恒服装厂自动缝纫机机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务工工作。

  “过去这里没有企业。小组把闲置的土地建成车间后,我们才有了就业的地方。‘家门口’的就业车间,让我送娃、接娃、务工方便多了。”李建香边缝合布料边说。

  李建香所说的‘家门口’务工车间,是由返乡创业大学生创办,利用白塔屯三组闲置土地、委托第三方建设的2000平方米服装加工车间。建成的务工车间,配套有120个自动机位,可以满足100多户家庭务工需求。

  目前,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建成的亿恒服装厂,成为周边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目前,该车间务工人员达94人。这些通过培训的工作,实行“计件工资 产量奖 工时奖”的方式计发工资,月收入最高可达4500元。在车间务工的工人,不限上下班时间,即来即做、有事就走,方便留守妇女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两年来,里长堡白塔屯小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先后帮助县城及周边群众实现就业300余人。

  (白塔屯组利用闲置地块,建成容纳100人以上的家门口务工车间,群众务工顾家两不误。)

  在大姚县,类似白塔屯小组亿恒服装厂那样,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的,并非个例。赵家店镇紫丘村将闲置的集体资产改建为小把粉丝务工车间,带动50多名搬迁安置群众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目前,全县通过优化房屋结构、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车间,增加务工岗位。对14个原有的就业帮扶车间进行改造提升,新增务工岗位200多个。

  依托产业 增岗扩容促增收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发展。

  一把小锤,一箩核桃。敲着核桃,拉着家常,领着工资,这就是孙家英大姐的生活常态。

  孙家英大姐在金碧镇小康苑“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兆鹏公司核桃加工车间,从事工艺简单的敲核桃工作,已经4年多了。

  一大批像孙家英那样的中老年人,依托全县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就近赚钱,又延长了核桃产业链。

  (核桃加工厂建在楼下小区,大姚群众家门口务工,延长了产业链条。)

  立足大姚绿色食品产业体量大、覆盖广的实际,大姚县围绕核桃、花椒等重点产业初加工用工需求,面向因身体、年龄、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积极开发分拣、去壳、包装等轻体力、易操作的就业岗位。开办绿色食品初加工车间23个。

  结合大姚彝绣、小把粉丝、扫帚等传统产业,推广居家就业和灵活就业模式,采取周结、日结、计件等多种工资支付方式“精准派单”“上门取件”,有效解决群众需求。培育彝绣产业市场主体47家,吸纳绣娘3000多人;与企业合作开办扫帚加工作坊、车间28个,吸纳务工人员700多人。

  结合石榴、芒果、红糖、贡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姚县积极推动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建好用好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当好人才中介,有组织的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三岔河镇围绕贡菜产业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建设贡菜加工车间,新增务工岗位60余个。这些就业形式多样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依托产业发展,让广大群众能够既就近就业赚钱,又延长了产业链。

  招好小商 招引企业建车间

  明天的希望,就在今天的就业。

  早上7:30点,家住三槐村的黄秀芬从家里出发,把孩子送到金龙明德小学后,转身来到“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大姚璐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绕电子元件线圈,一前一后,她总共花了不到20分钟。

  “自从孩子到明德小学读书后,我就在这里务工,像我这样的工友有60多个,我们上下班灵活,每月还有近两千元的工资。有了企业、我们才有工做。”说起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黄秀芬很是满意。

  (龙街镇群众在村头的务工车间采摘蓝莓。)

  在大姚县,通过招小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不止璐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龙街镇后植营商沃土,先后引进德芸凡、福鑫、名创蓝莓、新伽百农、迅达、绿美鲜等石榴、蓝莓、特色瓜果、蔬菜等小商企业56户,每年吸纳龙街镇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次)。大量农民在小商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种植、分拣、加工、包装等工作。务工的农民,月平均工资都在3000元左右,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总体收入水平。

  金碧镇持续发力,通过招商,引进深圳“云南福之口农业科技”企业,在蜻蛉河沿线流转土地9300余亩,建设3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带动附近村组830多名中老年劳动力稳定就业。新街镇引进沁之丰、中创弘楚、博峰等小商企业14家,每年可为本地群众提供务工岗位600多个,企业长期雇请农村劳动力300余人,季节性务工用工9600余人(次),最多的时候,每天有3000多人在企业务工。全县依托招引的小企业,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了大姚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