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救治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做好诊疗关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是重要着力点。”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1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提到。
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回归“乙类乙管”。根据常规“乙类乙管”的传染病管理方式,结合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以及临床感染者的实际临床特点,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日前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与2022年3月15日推出的第九版新冠诊疗试行方案相比,最新版诊疗方案进一步强调关口前移,同时对重症、危重病例的诊断标准和预警指标,住院患者出院要求等做出调整。
强调对肺炎的早期诊断
所谓“关口前移”,就是对于轻症病例也要早期介入。
“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龄、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强关口前移措施的应用,加强对症和支持治疗,防止轻症转为重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称。
在最新版诊疗方案中,新冠潜伏期由“1~14 天,多为 3~7 天”缩短为“多为 2~4 天”,并新增发热为主要表现之一。“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
新冠病人的临床分型也做出调整,由“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调整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其中,中型的定义为持续高热大于3天,在静息状态下吸空气的指氧饱和度要大于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但是比重型,即氧饱和度小于93%的程度要轻的情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奥密克戎毒株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咳嗽、乏力等,个别病人会出现肺炎。但总体肺炎的发生率和德尔塔毒株比是明显减少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强调对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病的,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要积极的早期监测和随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这里面包括早期的氧疗、早期的抗病毒治疗等。
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清除或抑制病毒,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最终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是早期治疗的关键药物。新版诊疗方案推荐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在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和阿兹夫定基础上,新加入莫诺拉韦胶囊。
“我们强调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一个是早期使用,越早越好,一般在5天之内使用最好,5天之后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再一个是对重症高风险人群使用,就是我们提到的老年人、有基础病的、没有打疫苗的等,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优先使用,可以降低重症风险。”王贵强称。
目前,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已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第一财经近日调研了解到,在北京,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Paxlovid的配备量大致为100份,满足条件的65岁及以上新冠感染者,在发病5日以内,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综合评估诊断后可开具使用。同时,患者的使用记录会被登记录入政府相关系统,以做监测和效果评估。
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最新版诊疗方案将重型/危重型高危老年人群的年龄下限由60岁提高到65岁。
王贵强对此回应称,重型和危重型高风险人群在第八版、第九版诊疗方案中明确,6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病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包括孕产妇、肥胖、吸烟的都属于高风险人群,目的就是把这些高风险人群找出来,予以重点关注,早期干预、早期治疗,避免重症甚至病亡。
关于这次微调,王贵强表示,在临床实践中,确实发现65岁以上的患有基础病、尤其没有打疫苗的人群重症化和危重症比例更高,目前临床上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所以这次诊疗方案进行了微调,但不管是60岁还是65岁,都要强调伴有基础病的、没有打疫苗的更需要关注。
重症入院患者的出院标准也发生改变。根据第十版诊疗方案,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 24 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
“这样做大大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郭燕红称。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