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这个线索,记者来到了“雪豹之都”青海西宁,这里有一只备受关注的雪豹“凌小蛰”。当“心软的神”比“死神”先到,于是,“凌小蛰”迎来“重生”。作为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网红豹豹”,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广大网友的心。
【资料图】
今年惊蛰时节,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收了一只来自可可西里的濒死雪豹幼崽。医护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最终帮它渡过难关。团队因此给小雪豹取名“凌小蛰”。
现在,距离发现并救护雪豹“凌小蛰”已过去半年时间,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小家伙的身体发育良好,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在逐步恢复,能跑会跳,有时还会“哈”人,体重也从刚救护时的19.4斤增长到40多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凌小蛰”的康复日记。
“凌小蛰”的新家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晴
嗨,大家好!我是“凌小蛰”。今天是我搬到新家的第15天,看我给大家表演一个后空翻。
7月23日,“凌小蛰”搬了新家,从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康复隔离场转移到雪豹馆。比起康复室,雪豹馆的面积更大,更便于雪豹活动,为迎接“凌小蛰”的到来,工作人员特意为它布置了爬架,显然“凌小蛰”对新家相当满意,时不时表演一段“飞檐走壁”。
而在6个月之前,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生态管护员阿着扎巴多杰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了濒死的“凌小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凌小蛰”从濒死到新生,完成了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雪豹“凌小蛰”救护现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凌小蛰”的新邻居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来了一位新邻居,它的名字叫做“凌小芒”,听奶爸说,它也受了很重的伤,希望它能够快点好起来。
6月4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救护了一只雄性雪豹幼崽,这是救护中心今年继“凌小蛰”之后救护的第二只雪豹。由于这只雪豹幼崽被救助时正值芒种节气,按照救护中心惯例,它被命名为“凌小芒”。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凌小芒”状态明显恢复,逐步恢复自主进食和行走能力,日常活动量也在增加。它不仅能在搭建的跳台上跳跃和攀爬墙面,甚至可以自行捕食活鸽子。
8月12日,由于“凌小芒”对隔离康复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破坏性,救护中心将其转移至雪豹馆,成为“凌小蛰”的新邻居。
雪豹“凌小蛰”和“凌小芒”近照,它们被亲切地称作“蛰么芒”。(拼版照片)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凌小芒”将与“凌小蛰”轮流使用雪豹馆活动场,通过在这个240平方米的空间,来帮助其恢复运动能力,并促进其发育到正常雪豹的体形。
“凌小蛰”的意义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晴
妈妈,不要担心,我在动物园挺好的,有“盆盆奶”,有好吃的肉,还有奶爸带我做体检……只是在月亮出来的时候,我好想你。
近年来,通过开展国内首例雪豹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国内首例雪豹牙科根管治疗手术和面部整形手术等,救护中心已完成“凌夏”“凌不服”等雪豹的救护及雪豹“凌蛰”的放归,并于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成功实现3只雪豹的人工繁育。
目前,国内公开饲养展出的雪豹约20只,有六成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其中3只是人工繁育,剩下均来自野外救护。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介绍,被救护的雪豹可以参与到以保种扩繁为目的的人工繁育中,为雪豹保护事业贡献基因,也为野生动物种群保留一个“基本盘”。假如未来野外种群遇到威胁,还有可能通过野化放归人工繁育的个体,重建野外的种群。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大自然有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理论上救护违背自然规律,但是通过救护,让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雪豹这个物种,关注三江源,所获得的好处是要大于弊端的。
随着雪豹兄弟“蛰么芒”成为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网红”动物,公众对雪豹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加了解。
“通过救护雪豹‘凌小蛰’‘凌小芒’等个体,让人们对珍稀物种的关注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物种,最终服务于更广泛的野生动物保护,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齐新章说。
策划:钱彤
统筹:陈凯、令伟家
制作:于卫亚、史卫燕、焦旭锋
文字记者:李宁、邓寒思
视频记者:刘思录、郭依格、邓寒思、杜笑微
关键词: 青海 西宁 野生动物园 救护 雪豹 凌小蛰 凌小芒 蛰么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