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结束的第十九届全国期货(期权)实盘交易大赛中,一位跨界参赛者引起了广泛关注。季烨程,一位从事芯片设计的工程师,凭借出色表现在金融期货组夺得冠军。
令人惊讶的是,并非金融科班出身的他,依靠十几年业余时间的积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即使在比赛中经历60%的最大回撤,仍能坚守体系,最终赢得比赛。
从学生时代开始的投资之路
季烨程与投资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我上大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股票了。那时候更多是好奇,拿一点零用钱试试水,虽然没什么系统方法,但那种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和兴趣,算是埋下了一颗种子。”季烨程说。
他真正进入期货市场是在2012年刚工作时,当时被期货双向交易
的特性所吸引。“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以后,我开始认真考虑想找一个品种,既能够在涨的时候盈利,也能够在跌的时候盈利。期货这种‘多空皆可为’的机制,特别契合我作为工程师追求效率和逻辑对称的思维习惯。”就这样,季烨程开始了自己的交易之路。
把握股指行情,坚守仓位
谈及今年夺冠的关键,季烨程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主要抓住了股指类的一些机会。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结构性行情愈加清晰、政策驱动与技术周期共振的背景下,对我盈利贡献最大的应该是从4月份到8月底的那波行情,我判断那是新一轮科技成长与价值修复的双主线轮动。”
他特别提到,在6月底就重仓进场,抓住了后来的一波上涨行情。这种提前布局源于他对长周期技术分析的信心:“根据历史的一些分析,结合当前宏观政策与产业转型节奏,我判断大概在今年下半年会有一个重新启动的过程。2025年不同于以往,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更快、更有效,必须提前布局。”
面对60%回撤的情绪管理
季烨程表示,在比赛中,他一度经历了最高达60%的回撤。对大多数交易者而言,这是心理上的极大考验,但他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情绪稳定性。“我当时心里是没有任何波动的,因为我没有盯着资金的起伏,只是根据标的本身的走势去判断它是否还在我预期的框架内运行。”季烨程说。
他解释说,这60%的回撤主要来自期权持仓,而标的本身的走势并未超出他的技术分析范围,“只要标的没有问题,还在技术分析范围之内,其实不用太在意它,尤其在高波动市场里,情绪稳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交易系统:宏观把握 技术择时
季烨程的交易系统框架,通常是先在宏观背景下选择大类资产,然后再关注细分资产类别。
“具体的交易,比如仓位的控制、入场点的选择,肯定要根据盘面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他特别强调,在大类资产选择上,他会关注各个资产类别之间的相互印证。“尤其是在2025年,全球流动性环境复杂,单一资产很难走出独立行情,必须放到宏观配置的视角下去理解。”季烨程说。
期权与期货的灵活运用
作为芯片设计工程师,季烨程对期权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他将期权作为杠杆工具来使用:“期权对我来讲,其实并没有像很多专业交易者那样去吃隐含波动率的盈利,我还是把它作为一个杠杆工具来做。尤其在2025年,很多品种波动加剧,期权的时间价值和杠杆效率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放大收益。”
他会在隐含波动率较低、标的接近调整完成时使用期权布局,给予足够的预留时间,而在行情加速后,则会考虑使用期货参与波动较大的“鱼尾”行情。“我不追求从头吃到尾,但希望在每个阶段都用对工具。”季烨程说。
季烨程表示,期货市场门槛其实比较低,只要会操作手机、会买会卖,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但是能够长期做好的挺少。他建议交易者,一是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希望,而要以管理自身财富、保值增值的想法进入市场;二是遇到挫折时千万不要放弃,要分析清楚自己到底是判断错误还是心态问题。
“少看盘多看书,反而比多看盘更重要,尤其在信息爆炸、算法主导的2025年,保持独立思考、持续学习的能力,才是穿越牛熊的根本。”季烨程表示。
这位芯片工程师的夺冠经历证明:在期货市场中,稳定的心态、完善的系统和持续的学习能力,比专业背景更重要。他的资产配置思路和风险控制理念,值得每一位投资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