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监管机构公布了加密货币分类和监管框架的拟议方案,预计将于2026年实施。根据新指南,数字资产将分为三大类:支付型代币、实用型代币和投资型代币,每类代币均需遵守不同的监管要求。该举措是香港致力于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并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等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接轨的一项更广泛努力。
拟议框架强调基于风险的监管,投资型代币(主要用于投机目的)预计将面临最严格的监管。这些代币需要遵守《证券及期货条例》(SFO),参与发行或交易这些代币的公司必须获得牌照。与此同时,通常与访问服务或平台相关的实用型代币将受到较轻的监管,但仍需遵守反洗钱(AML)和反恐怖主义融资(CTF)标准。
支付代币是指那些促进交易且不具备固有投资特性的代币,将被视为与数字支付工具同等对待。从事此类代币交易的公司需要遵守《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条例》(AMLO)下现有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发牌制度。此举旨在确保消费者权益,同时促进支付领域的创新。
预计实施时间表将逐步推进,目前正在进行咨询期,以收集行业反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已表示,新规将于2026年初开始实施,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合规准备。此举被视为对加密货币市场快速发展的战略性应对,也体现了香港致力于维护平衡的监管环境,在促进增长的同时不损害稳定。
市场分析师对拟议分类带来的清晰度表示欢迎,并指出这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投资者的监管不确定性。代币类别的划分预计将简化合规流程,并增强投资者信心,尤其是那些从传统金融行业进入市场的投资者。此外,纳入国际基准被认为是朝着使香港的监管方式与全球最佳实践相协调迈出的一步。
尽管持谨慎乐观态度,但一些行业利益相关者对小型加密货币公司可能面临的运营挑战表示担忧。遵守《证券及期货条例》和《反洗钱条例》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行政资源,这可能会对初创企业造成尤为严重的影响。监管机构已承认这些担忧,并建议针对小型实体制定量身定制的合规措施,但目前尚未公布具体细节。
2026年的时间表也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更广泛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相一致。香港特区政府一再强调建设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促进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性。拟议的加密货币分类预计将为这些努力提供补充,为数字资产活动创造一个透明且可预测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