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学会花钱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本站报道:

过去十年,AI被定义为一种“智能生产力”——它帮人类决策、优化流程、节约成本。而如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正在逼近:当AI不再只是思考和表达,而是能够自主地“花钱”时,这个世界的经济秩序将被怎样改写?

AI支付的出现,意味着机器第一次参与价值交换。它从一个认知系统,变成了经济个体。它需要身份、账户、信用、合约、清算,甚至责任。当我们讨论AI的下一步,不再是算法、算力或大模型规模,而是更基础的问题——当AI真正参与经济活动,它将如何“付钱”?谁赋予它账户、信用、清算和责任?

支付体系的重新设计,将决定智能经济的边界。我们发现,围绕“AI如何付钱”这件事,已经出现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一条是以身份和监管为核心的制度路径,试图让AI在现有金融体系内合法行走;一条是以区块链为底座的加密原生路径,让AI成为自治的经济节点;还有一条,是以企业生态为中心的垂直整合路径,通过产品化和封装,让AI支付先落地。

这三条路线就像三体文明,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它们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在不同的信任逻辑下,探索同一个问题——在一个机器也能履行契约的世界里,信任应该如何被重建?

Google:让AI在制度里“代人花钱”

Google的做法最像帝国的思维。它推出的AP2(Authorized Payment Protocol)是一套“AI授权支付协议”,试图让机器的经济行为嵌入到现有金融体系中。换句话说,它不是要让AI拥有账户,而是让AI在被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人类执行支付。

它的核心机制包括三个环节:身份验证、授权凭证、支付执行。

用户先在系统中定义自己的AI权限——比如,这个AI可以替我支付订阅费用、投放广告、结算算力账单,但不能转账或投资。每当AI发起支付时,系统会生成一个短期加密授权(类似一次性数字签名),由Google的网络验证身份后执行交易。支付完成后,授权自动失效。

在这套机制下,AI只是执行者,不是账户主体。它花的钱仍然来自人类的钱包,清算仍然走银行、卡组织或Google Pay的支付通道。AI只是“代办”,它的权限和边界都由用户和监管共同定义。

Google想解决的问题是:AI如何在不越权、不触法的情况下,安全地帮人花钱。它关心的不是自由,而是可控性与合规性。这就是“帝国式信任”:信任来自身份与监管,而非算法。

Coinbase:让AI“自己花自己的钱”

Coinbase的思路相反。它不是让AI代表谁,而是让AI自己成为经济主体

在这套加密原生体系中,每一个AI都能生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加密钱包(相当于银行账户),并由智能合约来定义它的行为规则。

比如,你可以预先给这个AI钱包注入1个ETH,并写好规则:“每次任务支出不得超过0.05ETH;付款必须有链上合约记录;如果余额低于0.1ETH,自动请求补充资金。”从那一刻起,这个AI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可以自主与其他智能体交易、支付API费用、购买算力、分发报酬——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类授权。

Coinbase的x402协议正是为这种自治经济设计的,它允许不同AI之间直接通信与结算。交易通过区块链完成,资金直接从AI钱包转移,无需银行或支付公司中介。

这套体系的核心逻辑是:信任不再来自身份,而来自代码。没有上级授权,也没有人工复核——合约规则就是法律。它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AI如何在没有人类背书的情况下,独立参与经济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它令监管最担心:在这样的世界里,谁拥有资产?谁承担风险?谁能监管?

Stripe:落地最重要

如果说Google想让AI在制度的笼子里花钱,Coinbase想让AI跳出笼子自己花钱,那么Stripe代表的是第三种思维——让AI先能花钱。它不去谈宏大的制度革命,也不追求加密世界的自由,而是回到商业的起点:结算

Stripe的出发点其实很现实。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几乎所有经济行为都以“自动支付”为基础——广告投放、订阅扣费、API调用、云算力结算,这些都不可能靠人工指令完成。AI想真正进入商业循环,就必须具备“自主结算”的能力。而这件事,传统支付体系又不支持、加密体系又不被监管认可。于是,Stripe选择了第三条路——在现有体系与未来体系之间,搭一座能用的桥。

它建立了一条名为Tempo的企业支付网络,既不像Google那样依赖金融机构的授权体系,也不像Coinbase那样彻底去中心化,而是由Stripe自身托管与审计。Tempo是封闭的,但它兼容区块链式的智能合约,也能对接法币账户。开发者只要调用Stripe的SDK,AI就能在后台完成支付、结算、税务申报等动作——比如它自动支付广告预算、购买算力、结算数据费用,而这一切都由Stripe的系统在后台执行。

在这种模式下,AI既不拥有钱包,也不签署授权,它把支付权交给了平台。信任不再来自监管,也不来自算法,而是来自企业本身——来自Stripe的信用、合规和风险管理。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信任”:不是因为世界完美,而是因为有人愿意担责。

如果放到具体场景里看,差别就更清楚了。一个负责运营广告账户的AI:在Google的体系里,它付款前要得到授权,额度和用途都在监管规则内;在Coinbase的体系里,它自己持有钱包,可以直接链上结算广告费,交易公开但无法撤销;而在Stripe的体系里,它不关心钱包和签名,只管下指令——Tempo网络会自动处理所有清算、税务、合规报告。AI支付变得像调用一个函数,干净、快速、看得见。

Stripe想解决的问题,不是“AI能不能花钱”,而是“AI怎样在现实金融体系中安全地花钱”。它选择用企业信用托管机器信任,用产品化的方式把复杂的金融关系封装起来。但代价也很清楚。Tempo是Stripe的私有网络,所有结算路径都掌握在企业手中。一旦平台出错,整个系统就可能停摆。

如果说Google代表制度的延伸,Coinbase代表制度的挑战,那么Stripe就代表制度的整合——用商业效率取代制度冲突。它的革命不是推翻旧世界,而是让新技术能在旧世界里先落地。三者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制度的竞争。到底未来的AI世界由谁来负责?由监管来负责,由代码来负责,还是由平台来负责?

这不会是一场非此即彼的抉择。支付体系从来不会只有一个赢家。无论是VISA、SWIFT、PayPal还是数字人民币,它们都共存了几十年。新的支付体系出现,并不会消灭旧体系,而是与之共生、重叠,直到市场与监管共同接受。

法律上的挑战

在这场变革里,真正的难题并不在技术,而在法律。

AI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能否合法持有资产、签署合约?如果它的支付行为出错,责任应由谁承担?这是目前所有AI支付方案的“根性难题”。在链上世界里,智能合约不可撤销,这让信任更坚固,也让错误更致命。一旦AI误判,资金被错误转移,就没有“撤回”键。而在传统法律体系里,交易的可追责性是制度底线——每一笔支付都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AI的自主支付如果不能被纳入法律责任框架,它的“自由”就无法被制度承认。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AI短期内不会拥有真正的经济人格。它可以执行支付,但不能承担后果。AI支付的每一步仍然需要人类的签名、平台的托管、机构的背书。这就像汽车自动驾驶的早期阶段,技术上可以放手,但法律上还不敢放。AI支付的未来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先设计好一整套“智能代理责任体系”,包括授权规则、损失补偿、风险保险、监管接口,否则这套系统很快就会崩。

短期看,AI支付会先以“智能授权”形式出现在现有支付系统中,比如Google Pay、Apple Pay或微信支付中的自动结算功能;中期看,企业级场景(SaaS调用、广告结算、API计费)会率先形成自动支付生态,Stripe模式最可能商业化;而长期来看,Coinbase式的去中心化体系,虽然合规压力最大,但最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制度创新。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最根本——谁拥有资产,谁定义信任,谁承担责任。

技术最终会迫使法律给出新的答案。也许未来的合同法会增加一种“智能代理责任条款”,也许未来的反洗钱法规会出现“AI客户识别”章节。AI支付的演化,终将倒逼制度演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