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言行不一致”的批判

《饥饿站台》剧照

  近来刷到不少吐槽那些成名的“学阀”霸占期刊版面的帖子,那些所谓的学术大佬,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学术资本主义”精神,年产几十篇核心期刊论文。按道理说,个人当然有学术表达的自由,这没啥,但问题在于,这里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矛盾。当下的期刊版面总量是一定的,那些大佬们的进取,意味着他们在跟年轻人抢资源,这也进一步说明,学术资源的垄断化已经让年轻人没多少生存空间了。当然了,大佬们是缺少这个觉悟的,他们只会怪年轻人不够努力,要学会坐冷板凳。

  现在是不管青红皂白,只要是来自西方的跟马克思沾点边的学者,都会被国内那帮所谓研究马克思的人当做宝一样捧着。迅速地要把他们的思想译介过来,然后进行一波学术炒作,大家一起制造学术泡沫。他们陷入了学术产能焦虑症,于是乎,需要不断地制造学术议题,抢夺学术话语权。说到底,这不过是证明了国内那些所谓研究马克思的学者毫无原创力,只能在那里当二道贩子。甚至他们连学术鉴赏力都没有,一些不入流的西方学者都能被他们认真讨论,证明他们更加不入流。

  看到那些学院派喜欢把左翼挂在嘴边,我以为他们谈左翼,是将左翼视为一种理想主义,后来才发现,他们哪有半点的理想主义,他们不过是把左翼当做一种话语而已。他们的工作,就是去进行所谓的话语阐述,然后继续编织更繁杂的左翼话语。搞了半天,原来是来表演的。

  还有把所谓的激进理论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是最保守的。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的现实,但他们却依然热爱这生活!他们用那套话语,把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描述成天罗地网一样的东西,于是,除了发出点哀怨的叹息,逃无可逃,也难怪,他们只会导向失败主义和怀疑主义。他们是现有体系下内生出来的精神按摩师。

  我们的文化研究传统可以说是高度政治化的,当然,可以说咱们有很强的“政治对齐意识”,但这种模式之下,却也缺少独立的知识分子,还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正如大家看到的,那些被官方认证的学者,都被保护的太好了,依附在国家体系之上,只负责崇拜伟大的国家,但不会为国家立法。

  满口仁义道德,一阵激扬文字,但实际却依然是利益至上,看客心态,这就是如今这个平庸世界的秩序感。有人说,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特么的,原来“历史唯物主义”是说物质利益至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想说一切上层建筑的东西都需要有经济基础做支撑。那我们现在想要改变作为整体的上层建筑,怎么可能幻想着不进行经济基础的改造呢!而要进行这种经济基础的改造,我们本身就是其中的最大变量。那我们就必须超越狭隘的个体利益,用实际的利他行为和利益帮扶来践行我们的价值观!不应该是这样做,却那样说,而应该是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是言行一致的。

  “人人都要生存,人人都要吃饭,不能太理想主义”,把这种话术挂在嘴边的人,那只能说是自甘奴。每个人又不是活在真空中,人人都要挣钱吃饭还要你告诉我?我难道不知道吃饭的重要性?指出了生存处境,然后呢,就萎了?你说不出来溢出这个体系的话,做不出溢出这个体系的行动,那你跟别人还有啥区别,不都是奴才式的精神层次嘛。所以说,我平时特别抵触跟那些太精明的人打交道,因为觉得跟他们打交道,就是在跟整个世俗体系打交道。

  不是说越强调经济和物质利益,就越符合历史唯物主义,那反而是最为哲学家们诟病的庸俗的物质主义。世界是物质性运动的,而牵引运动的是人的观念本身,人们想要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和更美好生活,所以人们才会去实践!历史唯物主义恰恰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只是他在强调观念的同时,也注重创造观念落地的物质条件。因此,这里不是排斥信仰,反而是应该更忠实于信仰,乃至于要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信仰的成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