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话】《孙子兵法》其三(谋攻篇)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简评:《谋攻》主要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最理想的作战结果是整个征服敌人(“全国为上”、“全军为上”......);经过血战把敌人击败,就次一等了(“破国次之”、“破军次之”......)。不战而征服敌人,才是好中之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怎样才能达到这样良好的战果呢?就是要用计谋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这是最高明的策略。

  具体到作战的方法应当怎样呢?孙武主张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十则围之);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它(五则攻之);.....如果兵力比敌人单薄还要硬拼,就必然会被敌人所俘虏。(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武进一步提出,战争必须建筑在“知”的基础上,这便是“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必须整个地征服敌人,使军队不致长期顿驻于外,而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这是孙武“谋攻”思想的根本原则。(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谋攻篇》的这些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首先,“上兵伐谋”的思想,同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简陋的作战武器这些客观条件相适应。孙武谈到不得已而攻城时说,从修整武器,到把攻城的土山堆好,这些准备工作就要半年之久。可见当时物质条件是很差的。在攻城过程中,孙武说,“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可见当时攻城死伤的士兵是很多的,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孙武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上兵伐谋”是可取的。如果不问条件去打攻坚战,大量消耗人力物力,对于正在为统一而进行战争的新兴地主阶级是不利的,也是条件不许可的。

  其次,孙武的所谓“上兵伐谋”,是指以一种大兵压境的条件,迫使敌人举国降服,而不是无条件的。曹操曾在注释中写道:“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可见“谋攻”是建筑在围的基础上的。孙武在《九地篇》中说,“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拨,其国可隳”。他所讲的“谋攻”也是以“威加于敌”、“十则围之”的军事力量作保证的。这就表明“谋攻”是以物质作基础的,是军事上征服敌人的“上策”。

  再次,《谋攻篇》中的“知胜”思想也是很宝贵的。孙武列举了国君三种“不知”而瞎指挥的危害:一是不知军之不可以进退却硬要进退的“縻军”,二是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的惑军,三是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的疑军。这样的瞎指挥,孙武指出是军之“患”,是自找失败(乱军引胜)。孙武又提出可以“知胜”的五种情况。毛主席赞扬孙武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这是对孙武军事思想极高的评价。

相关文章